document.write('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报告出品方:长江证券)
产业结构升级与核心技术升级驱动工业软件市场持续成长
工控设备、工业软件市场的成长由制造业横向结构升级和纵向技术升级驱动:
横向结构升级指制造业主导产业由纺服、食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钢铁、化工等资 本密集型产业再向计算机、电子等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一方面,新兴产业的出现 会带来全新自动化、信息化建设需求,并进而驱动工控设备、工业软件市场扩容, 另一方面,伴随产业结构升级不断进行,新兴产业生产流程复杂度,生产工艺精细 度指数级提升,人工操作难以满足生产要求,工控设备、工业软件渗透率(自动化、 信息化支出比例)相较传统行业进一步提升。
纵向技术升级则是指新兴技术(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出现带来制造业投 资力度的加大与对应市场的扩容。一方面,技术升级必然伴随着软硬件新品的出现, 在企业旺盛的提质增效需求下,市场随之扩容;另一方面,工控设备,工业软件的 应用必然会导致生产工艺与生产流程的重塑,新兴技术应用场景大幅增加,渗透率 (支出比例)提升驱动市场规模增长。
每一轮制造业升级(结构/技术),都伴随着制造业资本开支的高速增长以及相关工业控 制、工业软件企业的体量跃迁。当前中国正处于横向结构升级与纵向技术升级交汇期, 复盘全球过往历次产业升级,有利于对后续我国后续工业自动化、工业软件相关企业发 展路径做出预判。
复盘海外:每一次制造业结构/产业升级,都是一轮资本开支高景气周期
横向结构升级实质上是指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向技术密集 型产业转变的过程,其发生往往伴随着产业链的转移(处于产业升级中的国家将低技术 水平产业向外转移)。尽管定义上产业链转移仅代指高工业水平国家向低工业水平国家 进行低端产业转移,但完整工业化的输入却往往使低工业水平国家拥有了产业升级的可 能,并最终在高端制造业领域也形成一定竞争力。从历史上看,过往全球维度共有四次 产业链转移,分别对应四类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
第一次,英国向美国转移: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上半叶,英国将部分过剩产能(钢 铁、煤炭)向欧洲大陆和美国转移,欧美重工业(钢铁)随之崛起。
第二次,美国向日本、德国转移:20 世纪 50 年代至 60 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 等传统产业向日本、德国这些二战战败国转移。伴随工业基础快速恢复,日本与德 国逐渐向汽车、计算机产业转型。
第三次,日本、德国向亚洲“四小龙”和部分拉美国家转移:20 世纪 70 年代至 80 年代,日本、德国向亚洲“四小龙”和部分拉美国家转移钢铁化工等重工业以及轻 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此后“四小龙”产业升级较快,诞生如台积电等 高精尖企业。
第四次,美日德向中国、东南亚国家转移: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美日德等发达国 家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附加值产业向中国和东南亚国家转移,中国内陆逐渐成 为世界产业转移的最大承接地和受益方。
第三次产业链转移时,日本所处格局与当前中国较为相似,对本轮中国工业自动化的发 展具备一定参考意义。1)产业结构层面,均面临从资本密集型产业(钢铁、化工)向技 术密集型产业(半导体、新能源汽车)转型过程;2)技术层面,均提出“科技立国”、 “自主创新”等策略方针,开始大范围技术自研进程;3)人员禀赋层面,均面临人力成 本上升,“人口红利”不再的局面,但“工程师红利”的存在则使工业自动化、信息化仍 能以相对较低的成本高速推广;4)伴随过往经济的高速增长,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两国均面临着消费品需求种类日益繁多,生产由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向小批量、多种类、 柔性生产方式的转变。
1948-1972 年间,轻加工向重工业过度
“重工业化”推动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增长。1970 年之前日本处于战后恢复阶段,其 GDP 高速增长,产业结构变动较大,可分为战后恢复期(1948-1955)与高速成长期(1956- 1972)。其中战后恢复期以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印刷、造纸、食品等)为主导产业,以 稳就业作为阶段经济目标。而高速成长期则以重化工业(钢铁、化工等)为主导产业, 同时伴随着金属制品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在高速成长期间,日本重化工产业占总体制造 业的比例从 1956 年 57%上升至 1972 年的 65%,同时高技术产业比例超过低技术产 业,日本制造业产生明显的“重工业化”与“技术集约化”趋势。
自动化进程已悄然开启,钢铁、化工自动化是当时主流。为提升本国重工业国际竞争力, 除积极引进海外先进工艺以提升产品质量外,具备效率提升功能的自动化设备也被日本 大力推广,而产业高速成长带来的产能扩张,则使自动化设备厂商迎来一波扩张周期。以钢铁行业为例,新日铁公司于 1965 年建设的 Kimitsu 工厂和 1971 年建设的 Oita 工 厂均在自动化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二者均大量应用计算机建立了全工厂自动化 系统,生产连续性得到大幅提升。本时期自动化建设主要由三菱电机、东芝电气、日立 集团等大型电机厂商参与,以大型计算机做集中控制,分布式微型机使用较少,自动化 仍处于发展初期。
路虎汽车报价,奔驰汽车公司,小汽车摇号查询,正通汽车,桑塔纳汽车